中文版 | ENGLISH | 联系我们
 
 
 
 
现金博彩[www.dingxingtieyi.com/] 365体育投注[www.btc6131.com/] 球探网[www.edimtech.com/] 新2网址[www.aqnyzs.com/x2wc.html] 投注网[www.chinavcee.com/tzw.html] 365备用网址[www.vava88.com/] 澳门娱乐城[www.bzlebeier.com/amylc.html] 大发888娱乐场[www.bzlebeier.com/df888.html] 金赞娱乐场[www.jinyinjz.com/] 365bet[www.dgmsjy.com/]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尤金•奈达(Eugene Albert Nida)的翻译理论和思想
查看:45  发稿日期:2024/4/29


  尤金·奈达(Eugene Albert Nida, 1914-)出生于美国中南部的俄克拉何马城,1936年毕业于洛杉矶加州大学,1943年他在布龙菲尔德和弗赖斯(Charles Fries)两位名家的指导下获语言学博士学位。奈达是一位多产的语言和翻译理论工作者。自1945年至2004年,他共发表过文章200多篇,著作(包括与人合作和编辑的著作)40多部。其中关于语言与翻译理论的著作20余部,还出版了一部论文集。集中代表他的研究成果的,有1964年出版的《翻译科学探索》(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1969年与泰伯(Charles Taber)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1975 年出版的《语义的成分分析》(Analysis of Meaning)和《语言结构与翻译:亲达文集》(Language Structure and Translation: Essays by Eugene A. Nida, ed. by Anwar S. Dil)1986年与瓦德(de Warrd)合著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1996年出版的《跨语交际的社会语言学视角》(TTie Sociolinguistics of Interlingual Communication)以及2001出版的《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

  纵观奈达的翻译思想,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不同的主要发展阶段,即早期带有明显美国结构主义色彩的语言学阶段、中期的翻译科学说与翻译交际说阶段以及后来的社会符号学阶段。语言学阶段是亲达翻译思想发展及其整个学术活动的第一个主要阶段,时间从1943年他写出博士论文《英语句法概要》算起,到1959年在布劳尔编辑的论文 集《论翻译》(Brower,1959)中发表《从圣经翻译看翻译原则》(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as Exemplified by Bible Translating)为止。语言学阶段是亲达翻译思想发展及其整个学术活动的第一个主要阶段,时间从1943年他写出博士论文《英语句法概要》算起,到1959年在布劳尔编辑的论文 集《论翻译》(Brower,1959)中发表《从圣经翻译看翻译原则》(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as Exemplified by Bible Translating)为止。亲达翻译思想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即翻译科学说与翻译交际说阶段,从1959《从圣经翻译看翻译原则》一文的发表,到1969年《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出版,前后共10年。这个阶段的研究成就,对于确立奈达在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界(而不仅仅是在《圣经》翻译理论界)的权威地位,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对奈达翻译思想的这个主要发展时期加以综述,可以归纳出以下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翻译科学说。亲达认为,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还是一门科学。这里的所谓科学,是指可以"采用处理语言结构的科学途径、语义分析的途径和信息论来处理翻译问题"(Nida et al.,1969:vii),即采取一种语言学的、描写的方法来解释翻译过程。如果说翻译的原则和程序看上去带有某种规范性,那也只是因为在特定的翻译范围里,这些原则和程序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最有用的。然而,"对不同语言里相应信息间的关系进行任何描写和分析,都必须是语言学的描写和分析",因此也就是"科学"的描写和分析(Nida,1964:8)。奈达这种"翻译即科学"的观点,在西方语言学界和翻译理论界曾有过较大反响。

 (二)翻译交际说。奈达把通讯论和信息论用于翻译研究,认为翻译就是交际(Translating means communicating)重视语言的可懂性,而且学者、作家、编辑、出版家和翻译家也都认识到:任何信息倘若起不到交际作用,就毫无价值可言。因此,评判一篇翻译是否成功,首先要看它能否被接受者即时看懂,能否起到思想、信息、感情的交流作用。于是,在翻译研究领域里,诸如"交际翻译""功能翻译"以及与之相关的"同等反应论""同等效果论""同等作用论""同等力量论"等形形色色的名称与说法,犹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而奈达所提的"翻译即交际"以及下面讨论到的他的"读者反应论""动态对等论""功能对等论",也就成了西方翻译研究领域交际学派的一个重要代表。

  (三)动态对等说。这是奈达翻译理论中最为人们熟悉的一个说法。所谓动态对等的翻译,实际上就是翻译交际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具体说来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切近(原文)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Nida et al,1969: 1)。在这个定义中,有三点是关键:一是"自然",指译文不能有翻译腔;二是"切近",指在"自然"的基础上选择意义与原文最接近的译文;三是"对等",这是核心。"自然"也好,"切近"也好,都是为寻找对等语服务的。翻译中没有绝对的对等,但译者应在寻求"切近而又自然的对等语"上下功夫。在这一方面,翻译必须达到四个标准:(1)达意;(2)传神;(3)措辞通顺自然;(4)读者反应相似。很明显,要达到这四个标准,内容与形式之间无疑会出现某些难于调和的矛盾,有时不是形式让位于内容,就是内容让位于形式,在一般情况下,为了保存内容,必须改变表现形式。内容是首要的,但同时又不能绝对化。应当看到的是,在任何语言信息中,内容和形式往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特别是在文学翻译中只管内容不顾形式,通常 反映不出原文的美感,使译文显得枯燥无味;只顾形式不管内容,则不能忠实地表达原文的信息,使译文显得华而不实。译者不得机械地理解内容与形式统一、内容先于形式的原则,因为说到底,翻译(特别是译诗)是一种"再创造",而不是"再生产按照奈达的定义,动态对等的翻译不等于传统上的"自由翻译""活译",因为动态对等翻译有严格要求,它要求接受语文本在不同的语言结构里尽可能完满地 再现源文本旨意;而自由翻译或活译则没有此种要求,自由翻译往往是译者毫无节制的自由发挥。

  (四)翻译功能说。亲达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观点出发,认为翻译 必须以读者为服务对象。要判断一部译作是否译得正确,必须以读者的反应为衡 量标准。译文读者作出的反应如果基本等同于原文读者对原作的反应,那就可以 认为这部译作是成功的。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语言交际的动态特质,不仅要考 虑到语言词汇本身的意义和翻译,同时还要考虑到在语言交际中由于各种因素和 语言环境所产生的语用意义以及这种意义的翻译。动态地再现原文主要表现在对 以下因素的考虑:(1)语言交际的内容;(2)语言交际的参与者(包括作者与读者);(3)说话写作的过程;(4)语言交际中使用的具体语言(如特定方言);(5)传递内容 的具体方式。这就是说,翻译要想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必须使译文从信息内容、 说话方式、文章风格、语言文化到社会因素等方面尽可能多地反映出原文的面貌。

  (五)四步模式说。这是指翻译过程而言的。亲达提出,翻译的过程是:分析、转语(把分析得到的意义从源语转移到接受语)、重组(按接受语规则重新组织译文)、检验(对照源文本检测目标文本)。在这四步当中,"分析"一步最为复杂,也最为关键,是奈达翻译研究的重点所在。而分析的重点又在语义,因此奈达在《翻译 科学探索》和《翻译理论与实践》中都用了很大篇幅来分析语义问题。他从语义的 角度区分四种词类:物体词、活动词、抽象词和关系词。在语义分析中,他介绍了三种方法:线性分析法、层次结构分析法和成分分析法在对语义的具体分析中,他重点分析了语法意义、所指意义和内涵意义(或叫感情意义、联想意义)。语法意义是指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之间存在的关系。凡是词组以上的语言单位,其意义并不简单地是词组中各个单词的总和。词组的整体意义有一部分是由该词组的特定结构所决定的。例如,在"老人""灰屋""大树"这样的结构中,第一 个单位与第二个单位之间存在着一种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该结构 的语法意义。这就是说,词的组合是有意义、有组织的、不可随便调换的。如分析"那些老人盯着我们"一句中词与词之间的组合关系时,不能把它分成"那些老""人盯着",也不能把"""盯着"的位置倒转过来,等等。

  近年来,奈达越来越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不断在修改和完善过去的一些 观点。例如,他后来不再偏重译文的可懂性,而提倡一种"三性原则",即可懂性、可 读性和可接受性并重的原则。另外,他不再全盘否定"形式对应",而是认为翻译中 不可随意打破原文的表达形式。为了扩大他的理论的适用范围,他还特别增加了 修辞学内容。然而,尽管奈达作了这些修正,他对其新观点却没能作出更加深刻的 阐述;与其说他已使有关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不如说他只是意识到了问题的存 在。另外,亲达曾经提出"翻译是科学"的主张,后来又基本放弃了这一主张。不管是提出还是放弃,他都没有提出充足的、令人信服的论证,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陷。

  当然,瑕不掩瑜,综观奈达的毕生贡献,他终究是美国以至整个西方当代翻译 研究领域最杰出的理论人物之一,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史理应给他重重地写上一笔。


陕ICP备14009613号